农历的拼音、解释、组词
农历的简介:
nóng lì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的传统历法,因适用于农事生产的时序,所以被称为「农历」。以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订定二十四节气,并配合月相以朔为每个月的初一,因此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为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但因比回归年的长度短,所以必须加入闰月,使得每个节气与月分能互相呼应,所以事实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参见「夏历」条。
《农历》的详细解释
农历:
-
定义:农历,又称为阴历或夏历,是一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编制的日历体系。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节日庆祝以及日常生活。
-
特点:
- 基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29.5天),一年共有12个朔望月组成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左右)。
-
为了使农历与阳历(即公历,基于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相符合,每隔几年会加入一个闰月。
-
用途:
- 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等农活安排;
- 节日庆典: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期计算;
- 生活习惯:农历时间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中。
造句
-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按照农历来准备年货。
- 这个月是闰六月,说明今年的农历要比公历多一个月。
- 农民们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与收割时间。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 由于没有精确的天文观测设备,古代人们只能依靠观察月亮的变化来推算出农历。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