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体的简介:
bā tǐ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后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后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代统一文字之后,所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书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简化而得,大、小篆并简册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虫书乃于篆文基础上装饰鸟虫图形;摹印使用于玺印之上,也称为「缪篆」;署书指封检上之题字;殳书则用于戈、戟等兵器题铭;隶书行于公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 体,文章作品的体貌。「八体」指八种文章的风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概括文章风格,区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
《八体》这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汉字的书写形式,即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的汉字结构分析方法。根据《说文解字》,许慎提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通常称为六书),但后来有些学者或书籍将它扩展为八体,增加了两个概念,即“古文”和“籀文”,形成了所谓的“八体”。
- 象形:模仿物体的形状来构字。
- 指事:通过抽象符号表示意义或指示方向、位置等。
- 会意:利用两个或多个现成的字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
- 形声:由一个表示读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组成,前者是声旁,后者是意符。
- 转注:通过改变字形或字义来创造新字,但其原始形式和含义可能相似或相关联。
- 假借:借用某个已存在的字的音或形作为另一个词的代称使用。
增加的两个“体”:
- 古文:指与小篆不同的古代汉字书写风格,多出现在金文、甲骨文等早期文献中。
- 籀文:即大篆的一种称呼,是比小篆更早的文字形式,常用于刻石铭文。
下面是五个包含“八体”或其相关概念的造句:
-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掌握了象形、指事和会意这三种基础书写方式对理解古文字很有帮助。
- 古文与正统的小篆、隶书等八体文字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字特点。
- 汉字的转注法是早期造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后来的汉语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研究者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形态的“八体”,试图还原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
- 从古文到籀文,再到现代汉字,“八体”的发展见证了华夏文明文字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分词解释
八
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