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男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男的简介:
zhōnɡ nán
1.次子;诸子中居长幼之间者。 2.未成丁的男子。 3.泛指青年男子。
1.次子;诸子中居长幼之间者。 2.未成丁的男子。 3.泛指青年男子。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次子或排行中间的男子。《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唐.杨烱〈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长男仁叡,中男仁楷,少男仁护、仁昉等。」
2. 旧时称未及服役年龄的青少年。《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天宝三载,更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唐.杜甫〈新安吏〉诗:「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在古代中国,"中男"通常是指未成年男子或尚未达到兵役年龄的青年。这个词汇具体指的是16岁到20岁之间的男性,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还未满成年,身体发育也未完全成熟。由于其力量和体能相对不足,故多不直接参与军务或者劳动较为繁重的工作。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男子到了20岁左右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年人,具备了从事复杂工作或参战的条件。
- 法律地位与兵役:"中男"通常被视为未成年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征召参加较为轻松的工作或者辅助性军事任务。然而,他们通常不会被直接纳入主要战斗部队。
造句
- 古代兵役制度规定,凡年满二十岁的男子才能正式成为成丁(壮丁),而年少至十八九岁的被称为“中男”,一般不参与前线作战。
- 在古代征兵时,只有那些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成人才能加入军队。那些未满二十岁、体格尚未达到标准的“中男”则被安排从事后勤等较为轻松的任务。
- 由于他还是个“中男”,力量和技巧都不足,所以在战场上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传递信件或搬运物资。
- 村落里大多数是“中男”,他们虽身强体壮但尚未达到参军的标准,因此被分到了村里的田地里帮忙耕作。
- 在紧急征兵令下达后,村落中的成年人立即应召入伍,而那几个年幼的“中男”则被留在家中照顾弟妹。
请注意,这些解释和造句基于传统历史的理解,并可能因具体历史背景或地区不同有所差异。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