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戮力的拼音、解释、组词

同心戮力的简介:

tóng xīn lù lì
指齐心合力。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戮力同心」。见「戮力同心」条。

2. 此处所列为「戮力同心」之典源,提供参考。 #《墨子.尚贤中》1>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2>求元圣,与之戮力3>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左传.成公十三年》、《国语.齐语》。 (2) 聿:音ㄩˋ。发语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 (3) 戮力:合力、努力。戮,音ㄌㄨˋ,合、并。〔参考资料〕 ■《左传.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国语.齐语》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

3. 此处所列为「戮力同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尚贤〉篇中,墨子主张当政的人要以尊敬贤者、任用有能力的人作为为政的根本。这个道理不只墨子提倡,古籍有言:「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篇也说:「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意思都是要任用贤能的人,和他们齐心合力来治理天下。后来「戮力同心」被用来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1. 齐心合力。《宋史.卷一一四.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奋励而前。」《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今日之事,皆赖诸君同心戮力,共成伯业。」也作「戮力同心」。

词语《同心戮力》的详细解释

含义:同心戮力”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或任务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其中,“同”表示相同、共同;“心”指内心的意愿或想法;“戮”是聚集的意思;“力”指力量或力气。“同心戮力”的意思就是大家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地工作。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国语·周语中》,原文为:“夫谋之在于众,而力之在于人。故其事也,必同其忧,同其乐。”意思是说,在制定策略时要征求众人意见,在执行任务时要团结一致、共同发力。

用法:同心戮力”多用于形容团队合作的精神、集体攻坚克难的决心等场合。通常作为主谓结构使用在句子中。

造句

  1. 在学校体育比赛中,全班同学都表现出了“同心戮力”的精神,最终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2. 为了尽快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公司所有部门必须“同心戮力”,克服困难,共同推进工作进程。

  3. 在抗击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普通市民一起“同心戮力”,为早日战胜疫情而努力着。

  4. 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村干部带领村民“同心戮力”,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5. 在抢险救灾现场,救援队伍与当地居民共同“同心戮力”,不畏艰难险阻,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造句既涵盖了不同的情境和背景,也展示了“同心戮力”在表达团结合作精神时的广泛适用性。

分词解释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1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气。~量。2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生产~。控制~。3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学。作用~。保守~。4 用极大的力量:尽~。~挫。~挽狂澜。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