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佐的拼音、解释、组词

吏佐的简介:

lì zuǒ
1.泛指将帅府中的幕僚人员。

  • AI解释

《吏佐》的详细解释

“吏佐”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辅助官员工作的助手或下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方,“吏佐”的具体职责、地位以及名称可能有所不同。

  1. 职务与职能
  2. 在中央政府中,吏佐通常是指负责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等行政事务的人员。
  3. 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县衙内,吏佐往往包括书吏、差役、狱卒等人,他们协助主官处理日常政务和司法案件。

  4. 地位与级别

  5. 由于“吏佐”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员或职员,因此其社会地位和行政权力相对较弱。
  6. 在科举制度中,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的官职(如县令、知府等)之后,原来的吏佐可能被晋升为某个职务。

  7. 选拔与任命

  8. 不同时期选拔的标准有所不同。在封建王朝早期,有时会通过推荐或世袭的方式选拔;而在后期,则倾向于通过科举考试或其他正式程序选拔。

5个造句

  1. 宋朝时期的县衙内,吏佐负责记录每天的政务活动,并协助主官处理文书工作。
  2. 在清朝末年,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一些原本担任吏佐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培训,从而晋升为正式官员。
  3. 这位经验丰富的吏佐因多年出色的工作表现被提拔为主管,他开始负责管理整个部门的日常运作。
  4. 由于地方官员认为这位书吏办事公正可靠,在处理复杂的土地纠纷案件中表现出色,因此决定任命他为新的吏佐职位。
  5. 在古代,当主官外出视察或处理公务时,通常会留下一位经验丰富的吏佐负责代理其工作,确保政务不断不乱。

分词解释

1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2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