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的拼音、解释、组词

刻鹄的简介:

kè hú/gǔ
1.喻仿效前贤。 2.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仿效他人的行为。参见「刻鹄类鹜」条。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

2. 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参见「刻鹄类鹜」条。《西游记》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说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鹄也?」

刻鹄》这一成语出自于古代典籍,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

成语释义

刻鹄:原本指的是顾恺之模仿天鹅的形状,在木头上雕刻天鹅的过程。后来“刻鹄”这个词语被引申为比喻模仿或学习他人的行为或技艺,甚至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虽然有所模仿但最终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

成语故事简述

顾恺之一天看到一只大雁(古人认为大雁是天鹅的一种),于是决定在一块木板上雕刻出大雁的形象。经过反复练习,他的技艺日益精进,终于成功地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大雁形象。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造句

  1. 自从看了顾恺之《刻鹄》的故事后,小明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2. 小王学习画画时,一开始画得很粗糙,但经过不断的练习,如今已能模仿许多作品,颇有“刻鹄”之风。
  3. 在老师的指导下,李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他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刻鹄之人”,在纸张上留下了精美的作品。
  4. 为了能够画出更加逼真的画像,小赵每天都坚持临摹名作,就像是那位“刻鹄”的画家一样,日复一日地努力着。
  5. 王老师经常引用《刻鹄》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不懈追求。

分词解释

1 雕,用刀子挖:~本(雕版印成的书本)。~石。~字。~板。~舟求剑。2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3 时间:此~。即~。顷~(极短时间)。时~。~不容缓。4 形容程度极深:深~。~意。~骨(感受深切入骨)。~苦。5 不厚道:~毒。~薄。尖~。苛~。6 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