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面台官的拼音、解释、组词
识面台官的简介:
shí/zhì miàn tái/tāi guān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吴龙图中复性谨约﹐详于吏治﹐自潭州通判代还。孙文懿公为中丞﹐闻其名﹐初不之识﹐即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或问文懿﹕'何以不相识而荐之?'文懿笑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吾岂荐识面台官耶?'当时服其公。"后以"识面台官"为徇私荐人之典。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吴龙图中复性谨约﹐详于吏治﹐自潭州通判代还。孙文懿公为中丞﹐闻其名﹐初不之识﹐即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或问文懿﹕'何以不相识而荐之?'文懿笑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吾岂荐识面台官耶?'当时服其公。"后以"识面台官"为徇私荐人之典。
- AI解释
关于“识面台官”的表述,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识面台官”并非一个正式的历史或文化术语,在现有的常用文献和词典中没有直接找到它的定义。这个短语看起来像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词汇:“识面”与“台官”。我们可以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然后尝试构建一个合理的释义。
-
识面: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通过某次会面而认识某人,但并不表示非常熟悉或深入了解。例如,在古代文人的社交场合中,“识面”更多指的是一种表面性的接触或者交情。
-
台官:古时对官职的一种尊称,尤其常用于对中央朝廷的官员称呼。在古代,“台”通常指的是御史台、尚书台等重要机构,因此“台官”即为这些部门中的官员。“台官”一词多见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结合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尝试推测“识面台官”的含义可能是指那些通过偶然的会面而结识的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不过这仅是基于两个单个词汇含义的一种假设性解释,并非一个明确且广泛认可的概念或称谓。
造句
- 尽管二人只是在一次盛会上偶然相识,但后来这位小生被推荐为台官之一。
- 在朝堂之上,许多官员都是通过识面的方式结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深厚的政见交流与合作基础。
- 虽然他仅是众多识面台官中的一个,但他的勤勉和才华很快便得到了上司的认可。
- 这位前辈曾是我的恩师,当时他只是我的一位识面台官,并未对我有过任何特殊照顾。
-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交往中,“识面”往往意味着一种浅层次的认识或友谊,而成为彼此之间的“台官”,则代表了在政治上、职务上的正式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解释及造句是基于对“识面”和“台官”两词的理解构建出来的,并非出自于一个明确的历史或文化术语。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调整。
分词解释
识
shí,zhì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面
miàn
1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前~。反~。片~。全~。多~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曲(qū)~。8 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9 粉末:药~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
台
tái,tā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3 量词:一~戏。4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5 姓。6 桌子、案子:写字~。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
官
guān
1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吏。~僚。~邸。~腔。~署。~厅。~爵。2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办。~费。~方。~府。3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器~。五~。~能。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