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虏的拼音、解释、组词
索虏的简介:
suǒ lǔ
南北朝时,北朝人有辫发,南人对北人蔑称“索虏”。
南北朝时,北朝人有辫发,南人对北人蔑称“索虏”。
- AI解释
《索虏》这个词汇源自古代中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士对北朝政权及其人民的一种蔑称。这个词不仅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对立情绪和文化偏见。“索”字在当时被用作对北方人的侮辱性称呼,“虏”则是指被俘获的奴隶或敌方的俘虏,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种贬低、轻视的态度。
详细解释
- 来源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纷争的时代,南朝和北朝之间不仅在政治上对立,在文化观念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 使用语境:这一称谓主要出现在南朝人士的文学作品中。它反映了南朝文人对北朝政权及其人民的一种轻蔑态度,表达了对他们文化的鄙视以及政治上的敌对情绪。
造句
-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索虏》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北方的蛮族或敌人。”
- “《索虏》这个词汇虽然充满了偏见和敌意,但它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心态。”
- “尽管如今这种称谓已经不再流行,但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学术研究中应该避免使用带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词语如《索虏》,以保持客观性和尊重性。”
- “虽然《索虏》一词在今天看来是不恰当甚至是冒犯性的,但它揭示了历史时期复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请注意,“索虏”作为古代用语,其含义与现代价值观不符,在使用时应谨慎,并尽量避免用于描述或讨论特定群体。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