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7)的拼音、解释、组词
董其昌(1555-1637)的简介:
dǒng qí/jī chāng (1555-1637)
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其书法疏宕秀逸,于流畅中兼具生涩之趣,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其画专精山水,清润明秀。论画倡“南北宗论”,崇南抑北。著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
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其书法疏宕秀逸,于流畅中兼具生涩之趣,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其画专精山水,清润明秀。论画倡“南北宗论”,崇南抑北。著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
- AI解释
《董其昌(1555-1637)》的详细解释
董其昌是中国明代至清朝初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艺术理论家。他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成就,尤其擅长山水画,其作品风格清逸秀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还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大家,其书风深受文人喜爱,被后世视为“华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在艺术理论上提出了“南北宗论”,认为南派以文人为主体,追求笔墨意趣;北派则更注重形似与写实。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他的创作实践,也对后世书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其昌的生活经历丰富而传奇,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曾入仕为官,但因政局动荡和个人性格原因,多次辞官隐居,晚年更是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艺术追求。在艺术上,他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主张“师古而不泥古”,这种创新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造句
- 董其昌的山水画作以淡墨为主,意境深远。
- 在书画收藏界,董其昌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 他的书法风格流畅,笔法自如,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 董其昌不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艺术理论家。
- 鉴于他对绘画和书法的独特贡献,后人称他为“华亭派”的代表人物。
分词解释
董
dǒng
1 监督管理:~统。~督。~正(督察纠正)。~理。~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其成。2 正:“余将~道而不豫兮”。3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4 姓。
其
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昌
chāng
1 兴盛:~盛(shèng)。~乐(lè)(兴盛康乐)。~明(兴盛发达)。~隆。2 善,正当:~言(美言,正当的话)。~言无忌(直言无隐)。3 同“ 菖 ”,菖蒲。4 同“ 猖 ”,凶猛。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