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跖的拼音、解释、组词

夷跖的简介:

yí zhí
1.伯夷与盗跖的并称。古谓前者清廉﹐后者贪暴﹐常以喻善恶迥异之人。

  • AI解释

《夷跖》,这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概念,出自《庄子·天下篇》:“夏则校,殷则序,周则微。其犹可闻也,其孰能穷之哉!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然而,在具体的文本中,“夷”与“跖”并非直接连在一起使用为一个词组来表述。据考证和理解,“夷”指的是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尚书·仲虺之诰》中有提及;“跖”,在古文中常指盗贼或品行恶劣的人,如《庄子·盗跖》中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盗贼头目盗跖的形象。将两者并列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某种对比或者批判,往往带有贬义。

《夷跖》作为一个词语来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更多的是作为历史典故或成语来理解其深层次含义。在古代文献里,“夷”和“跖”分别被用来指代不同的概念,有时联合起来用于说明对某些人的极端评价:一个指的是野蛮落后、不文明的人群;另一个则指的是品行恶劣的反面人物。

造句

  1. 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曾经遇到夷狄之邦,那里的礼仪规范和中原地区的周礼相差甚远。
  2. 盗跖之徒在古代文献中常常被用作反面教材来警示人们不要为非作歹。
  3. 尽管夏、商、周三代各有特色,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的盗跖之辈却开始大行其道。
  4. 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将“夷”、“跖”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以此来警示世人。
  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不仅要警惕那些像盗跖那样品行恶劣的人,更要反对任何可能让社会倒退到野蛮状态的行为。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