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簿的拼音、解释、组词

底簿的简介:

dǐ/de bù/bó
1.底册。

  • AI解释

底簿》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历史文献中会有所出现。它主要指的是记录某种信息或事务的基础账册、登记簿或者档案。在古代文书中,“底簿”常用于记载各种事项,如土地所有权、户籍信息、税收情况等。

详细解释

  1. 基础性底簿作为基础性的记录方式,能够为后续的查询和管理提供原始依据。
  2. 完整性:它不仅记录当前的状态或数据,也可能包含历史变动的信息,确保信息完整连续。
  3. 实用性: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造句示例

  1. 县衙门里,负责户籍的官吏正仔细核对底簿上的信息,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名村民的登记。
  2. 在这次税收改革前,税务人员需要先翻阅底簿,了解各家各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产状况。
  3. 商店老板每天都会更新库存底簿,确保账目清晰明了,避免因疏忽而导致的商品短缺或积压。
  4. 史学家通过查阅古籍中的土地分配底簿,得以更准确地还原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
  5. 为了更好地管理社区公共财产,居民委员会决定建立一个详细的资产底簿,记录所有物品的名称、数量及购置时间。

请注意,“底簿”一词在现代生活中较少使用,上述解释和造句主要基于其传统含义。如需更多具体信息或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整内容。

分词解释

dǐ,de

1 最下面的部分:~层。~座。~下(➊下面;➋以后)。海~。~肥。2 末了:年~。月~。到~。3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蕴。~稿。~版。4 图案的基层:白~蓝花的瓶子。5 何,什么:~事伤感。6 古同“抵”,达到。
簿

bù,bó

1 本子,册籍:~册。~记。~籍。~录。2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公堂。3 古代的仪仗侍从:~伍。卤~(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4 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