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揆的拼音、解释、组词

总揆的简介:

zǒng kuí
1.犹枢纽。 2.宰辅之职的代称。

  • AI解释

词语“总揆”在中文中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主要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清朝晚期以及民国时期,用来指称某种政治职位或角色。通常,“总揆”是指总理、首辅或是类似的重要官职。

详细解释

  1. 历史意义: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元朝,用于称呼政府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到了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政治体制的引入,“总揆”的使用逐渐增多,用来指代具有类似总理职能的人物或职位。
  2. 现代含义: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一般不再被广泛使用,但在一些历史文献、影视作品以及部分特定的文化讨论中仍可能见到它的身影。

造句

  1. 在清朝末期,李鸿章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总揆职务,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2.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权分立”的理念,并希望设立一位具有类似总理职能的总揆来领导政府工作。
  3. 电视剧《大清后宫》中有一幕描绘了慈禧太后与总揆之间的政治博弈场景。
  4.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学家在研究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政局时,会提到当时的“总揆”职位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在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电影里,主角张自忠将军与某位总揆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讨论如何应对外来侵略。

分词解释

zǒng

1 聚合,聚在一起:~之。~数。~体。~结。汇~。2 概括全部,主要的:~纲。~则。3 为首的,最高的:~司令。~裁。~经理。~统。4 束系,束头发:~角(jiǎo )。5 经常,一直:~是这样。6 一定,无论如何:~归。“万紫千红~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