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台的拼音、解释、组词
郭隗台的简介:
guō wěi/kuí tái/tāi
1.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郭隗台"指招良纳贤之处。
1.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郭隗台"指招良纳贤之处。
- AI解释
《郭隗台》这一名称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则著名典故,与燕昭王招揽人才、振兴国家的故事紧密相关。郭隗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在这段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详细解释
在战国时期,燕国曾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当时燕昭王即位,立志要使燕国复兴,首先需要招募到贤才。他听从郭隗的建议,亲自前往郭隗居住的地方拜访,并以谦逊的态度向郭隗求教如何招揽人才。郭隗对他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富有的公子来说,他不会为了几百块钱去冒死,同样道理,虽然好马经常都有,但优秀的识才之人却不多见。郭隗建议燕昭王,要以礼贤下士的态度对待人才,首先自己就要像重视珍宝一样重视人才,并且亲自拜访有才能的人,请他们为国家效力。燕昭王采纳了这一建议,他特地建造了一座台子,专门用来接待和宴请前来献策的学者和谋士,这座台被称为“郭隗台”。
造句
- 燕昭王为了招揽贤才,在他的宫殿前修建了郭隗台。
- 郭隗台成为了当时燕国人才汇聚的重要场所,许多杰出人物慕名而来。
- 《史记》中记载了关于郭隗台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求贤若渴的风气。
- 如今在某些城市文化公园或历史遗迹中也建有类似“郭隗台”的建筑,用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 现代的企业领导者也可以从郭隗台上学习到尊重人才、广纳良才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