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讳的拼音、解释、组词

官讳的简介:

guān huì
1.旧时指尊长的名字。 2.正式的名字。

  • AI解释

《官讳》是中国古代文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对帝王或现任官员的名字进行避讳,以示尊敬。这种做法在古代文献、奏疏、书信等场合广泛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文化规范。

详细解释:

  1. 意义:官讳是出于对皇帝或其他重要人物名字的尊重而采取的一种用字或言谈方面的避让行为。
  2. 实施范围:在古代中国,不仅帝王的名字需要避讳,其家族成员、现任高官的名字也需在文字中加以避免直接使用。这种避讳不仅仅限于官方文件和文学作品,在民间交流中也有所体现。
  3. 方式:官讳的具体实践包括不直书名字,改用同音字或其他代称来表达;有时也会采用意译的方式。

造句:

  1. 古代文人在撰写涉及帝王或高官的文章时,常常会遇到官讳的问题,例如将“王”改为“天”,以避免直接提到皇帝的名字。
  2. 在一封给某位重要官员的私人信件中,为了避免官讳,作者用“大人”来代替具体称呼。
  3. 由于清代存在对满清皇族姓氏的避讳,许多文献资料都使用了诸如“贝勒”、“汗王”等替代词语。
  4. 官员在正式公文中常常会采用曲折表达的方式,以规避直接提到上级或皇帝的名字,这体现了官场中微妙的交际艺术。
  5. 历史学者在研究古代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那些由于官讳而被替换的文字内容,以便准确理解原意。

以上解释和造句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官讳”这一概念。

分词解释

guān

1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吏。~僚。~邸。~腔。~署。~厅。~爵。2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办。~费。~方。~府。3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器~。五~。~能。4 姓。

huì

1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言。~匿。~饰。忌~。隐~。直言不~。~疾忌医。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