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的拼音、解释、组词
庆历新政的简介:
qìng lì xīn zhèng
北宋仁宗时的政治改革。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改革持续一年即终止。
北宋仁宗时的政治改革。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改革持续一年即终止。
- AI解释
《庆历新政》是中国历史上宋朝的一次重要改革,由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宰相范仲淹等人实施。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治理结构和提升行政效率,主要针对官僚体制、军事制度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创新。
详细解释:
- 背景:宋仁宗时期,政治腐败与财政危机逐渐显现,尤其是官员选拔不公、冗员过多以及军队战斗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
- 主要内容:
- 改革科举考试,提倡“明法”、“尚实”,重视实用知识的考查;
- 整顿吏治,强调“以德为本”,提升官员素质与道德水平;
- 实行财政改革,整顿地方赋税和财政管理体系;
- 提升军队质量,加强边防建设。
造句:
- 庆历新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政变革,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革的迫切需求。
- 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期间,大力提倡廉洁从政、勤政务实的精神。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庆历新政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 通过实施庆历新政,宋朝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问题,可惜最终未能实现持久的改革。
- 研究《庆历新政》的历史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分词解释
庆
qìng
1 祝贺:~贺。~祝。~幸。~典。~功。2 可祝贺的事:国~。大~。3 姓。
历
lì
1 经过:经~。来~。阅~。~尽甘苦。2 经过了的:~程。~代。~史。~来。3 遍、完全:~览。~数(shǔ)。4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
新
xīn
1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2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3 不久以前,刚才:~近。4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观念。~思维。5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郎。~房。6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7 姓。
政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