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之器的拼音、解释、组词
干国之器的简介:
gān guó zhī qì
干:治;干国:治理国家;器:度量,器量。治理国家的才干和器量。
干:治;干国:治理国家;器:度量,器量。治理国家的才干和器量。
- AI解释
《干国之器》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从其组成来看,“干”在这里可能并非指与“干旱”的“旱”,而更有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或工具。在古代汉语中,“国”字多有国家、邦国的含义,但是结合在一起分析,这四个字似乎更像是一个复合词或者是某种古语用法。
然而,从现有的信息来看,这个词汇并不是标准的历史文献或者古籍中的常用表达方式,所以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或解释。通常在古代,“干”可以指盾牌、兵器或工具等,而“国之器”可能指的是国家所拥有的一些重要的器具或是象征性的物品。
基于这种理解和推测,我们来尝试进行一个合理的解读:《干国之器》可能是古代某种特殊的武器、工具或者是象征国家权利与力量的宝物。由于缺乏具体的语境和历史背景,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解释。
为了方便理解,在给出几个造句之前,让我们将这个表达改造成更常见或可能存在的形式,比如“干戈之器”,表示的是用于战争中的兵器或装备:
- 古代战场上的杀伐之器——干戈之器,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每一个干戈之器都承载着战士们对胜利与和平的渴望。
- 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打造最精良的干戈之器。
- 将军府邸中陈列的各种干戈之器,都是经过战火考验的珍品。
- 这次出征前,将士们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干戈之器。
请注意,上述句子中的“干戈”已经替换为更常见的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如果《干国之器》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含义,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给出更为准确的解释和造句。
分词解释
干
gān,gàn
1 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3 关连,涉及:~系。互不相~。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6 涯岸,水边:“河之~兮”。7 个数:若~。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对:~燥。~柴。9 干的食品或其他东西:饼~。豆腐~。10 枯竭,尽净,空虚:~尽。~杯。11 副词,空,徒然,白白地:~着急。12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13 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对方难堪:我又~了他一顿。14 〈方〉慢待;置之不理:把客人~在一旁。15 〔~将(jiàng)〕古剑名。16 姓。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器
qì
1 用具的总称:~皿。~物。~械。木~。武~。~小易盈。2 生物体结构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官。消化~。3 人的度量、才干:~度。~量(liàng )。~宇。~质。大~晚成。4 重视:~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