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客体的简介:
kè tǐ/tī/bèn
①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②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①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②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 AI解释
词语《客体》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客体”指的是被主体感知或认知的对象。这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 哲学角度:
- 在认识论中,客体通常指任何可以被感知、思维或想象的事物。
-
在现象学中,客体是外在于我们意识的存在,是经验的内容之一。
-
心理学角度:
- 客体可以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中处理的对象,如情感依恋中的“客体”可能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例如母亲、宠物)。
-
心理分析理论中,“客体关系”探讨了早期经历如何影响个人与他人建立的关系。
-
科学角度:
-
在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客体”通常指物质实体,可以进行观察、实验和测量的对象。
-
社会学和文化研究:
- 客体也可以是文化和符号系统中的概念对象,如艺术作品、观念或象征意义的事物。
二、造句举例:
- 在这次的科学展览中,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客体的概念。
-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早期阶段会将客体与它们所看到的样子联系起来。
- 电影中的主角对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情感依恋对象(客体)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变化过程。
-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中,“商品”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客体。
-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需要确保对所有测试用的客体都进行了充分的控制和管理。
这些句子涵盖了“客体”在不同领域中的使用方式,体现了其作为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概念的核心意义。
分词解释
客
kè
1 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人。宾~。会~。不速之~。~气。~卿。2 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旅~。~居。~籍。~死。3 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顾~。乘~。~流量。4 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说~。政~。侠~。5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观。~体。6 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冰淇淋。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