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牒的拼音、解释、组词
辟牒的简介:
bì dié
1.征召的公文。
1.征召的公文。
- AI解释
《辟牒》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据查考,“辟牒”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它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府发布的文书或公文,用于征召人才或发布某种政令的通知。这种文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或是地方长官在获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向民间选拔推荐有才之士的凭证和文书。
详细解释:
- 辟: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皇帝或高级官员亲自聘请贤能之士担任官职。
- 牒:中国古代用于下行文的公文形式之一。在《辟牒》中特指用来征召人才的正式文件。
示例造句(五个):
- 东汉末年,刘备凭借自己的贤德与才略,曾多次发布辟牒,广泛搜罗有志之士加入他的团队。
- 西汉时,张良因辅佐刘邦功勋卓著,后被封为留侯,他曾经亲自撰写了一篇著名的辟牒,寻找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 《史记》中有记载:东汉顺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朝廷曾多次下达辟牒,让地方官员负责在当地物色贤能之士推荐至中央。
- 在三国时代,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积极地使用“公府辟”的方式来征召人才,为此特地颁布了多份辟牒,广招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即位后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同时也不放弃辟门纳士之举。为了选拔品学兼优的官员,他亲自发布了数道辟牒,在民间广泛寻找优秀人才。
请注意,“辟牒”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上述解释和造句主要是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其古代含义进行创造性的描述。
分词解释
辟
bì,pì
1 君主:复~。2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3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 古同“睥”,睥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