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的拼音、解释、组词

枢密的简介:

shū mì
1.国家机密。 2.中枢官署的统称。 3.专称枢密院。 4.枢密使的简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枢密使的简称。参见「枢密使」条。

2. 政府机密的政务。《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唐.白居易〈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泄之辜,请验迹于紫泥,方定刑于丹笔。」

《枢密》,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官职名称,主要指的是负责国家军事机要事务的重要官员。在宋朝时期,“枢密”通常特指“枢密院”,它是与“三司使”并称的宋代最高军事机构之一。枢密院负责制定军事战略、管理军队编制和调动等重要职责。

解释: 1. 枢密院:古代中国的一种官署,主要负责军政事务。 2. 枢密使/枢密副使:宋朝时期,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或次级官员。他们掌管军事机密和对外政策,是皇帝的重要顾问之一。

造句:

  1. 宋代初期,赵匡胤即位后设立枢密院,并任命李汉超为枢密使,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2. 在金兵入侵之际,宋朝不得不频繁调整枢密院的战略部署,希望能够有效应对外敌侵扰。
  3. 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中提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其丈夫赵明诚曾担任过枢密使一职。
  4. 公元1076年,苏轼因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不合而被调离朝廷,在赴任途中他感慨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他曾在枢密院担任要职。
  5. 《宋史》记载了多位杰出的枢密使如寇准、王旦等人,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理论,在宋代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请注意,以上例子中对“枢密”的使用主要基于历史背景,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在现代语境下,“枢密”一词并不常用,而是更多地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历史讨论中。

分词解释

shū

1 门上的转轴:户~不蠹。2 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纽。中~。

1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封。~布。~集。~匝匝。~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2 关系近,感情好:~友。~亲。3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保~。~谋。~电。~报。~使。~信。~诏。~旨。~探。4 精致,细致:精~。细~。致~。~实(细密结实)。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