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绥的拼音、解释、组词

死绥的简介:

sǐ suí
1.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 2.效死沙场。 3.指死于战事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效命战场,以身殉军。《左传.文公十二年》唐.孔颖达.正义:「魏武全引司马法云:『将军死绥。』」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论死绥原是吾曹职分。」

死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源自古汉语中的典故,意指“以死相拼”或“殊死搏斗”的状态。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在无望的情况下,个人或群体采取的极端抵抗行动,最终往往导致失败,但表达了不屈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绥”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字,它是一个较为生僻且特定于某些文学作品中的词汇。

详细解释

  • 死绥(sǐ suí):在古文中,“绥”的本意是指安抚、安定的意思。但是当这个词组合在一起时,通常表示的是“以死相拼”或“殊死搏斗”,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了最极端的抵抗方式,即使最后结果是失败。
  • 语源:“死绥”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记载,“晋人与楚人战于泓水,宋公曰:‘吾闻国人欲观吾战,可也。’乃使国人皆会焉。及战,陈整御戎,固繁弱之弓;公孙枝为右,固棘伯之矛。”这里的“绥”并没有具体解释其字面意义,主要是通过上下文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造句

  1.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他选择了死绥之路,虽然明知胜负难料,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敌人。
  2. 这位战士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死绥,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家园。
  3. 即使面临绝境,他们仍选择死绥的方式抵抗到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4.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终于下定决心采取死绥策略,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5. 当城市被围困,物资即将耗尽时,人们做出了最后的选择——死绥,共同抵抗外敌。

请注意,“死绥”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罕见,多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学语境下。

分词解释

1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2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3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4 无知觉:睡得~。5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6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7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8 极,甚: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