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头文学的简介:
kǒu tóu/tou wén xué
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
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用文字记载而靠口耳相传的文学。如:「研究人员遍访各个村落,采集珍贵的口头文学资料。」
《口头文学》是指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以故事、诗歌、歌谣等形式存在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依赖于文字记录或印刷品,而是依靠人们的记忆和讲述技巧来传承。口头文学通常包含丰富的历史背景、民俗信息以及民族精神,并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
详细解释
- 定义:口头文学是一种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流传的文学作品。
- 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诗歌、歌谣等。
- 特征:口头性(依赖于人的记忆)、变异性和传承性。由于没有固定文本,故不同讲述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时代背景对内容作出调整。
- 价值:不仅具有文学和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造句
- 在我国西南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先祖迁徙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 老师经常给孩子们讲述关于狼外婆的故事,这属于典型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门将一些濒危的口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加以保存。
- 这个村子每年端午节都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表演的内容就是当地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 学者们研究发现,某些地区的口头文学中蕴含着古代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分词解释
口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头
tóu,tou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8 首领:~子。~目。9 方面:他们是一~的。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学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