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冷西(1919- )的拼音、解释、组词
吴冷西(1919- )的简介:
wú lěng xī (1919- )
新闻工作者。广东新会人。1937年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部主任、新华社编辑大队政委。1949年后任新华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播电视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新闻工作者。广东新会人。1937年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部主任、新华社编辑大队政委。1949年后任新华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播电视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 AI解释
《吴冷西(1919- )》是指中国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吴冷西。他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在学术与政治生涯中有着显著贡献。吴冷西先生曾任中国驻前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大使,并长期在中央党校担任领导职务。
详细解释
- 生平简介:吴冷西1919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早年在上海读中学时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3年起进入延安,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工作。
- 学术贡献: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有深厚的造诣,曾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并撰写多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政策的研究文章。
- 外交生涯:在国际事务中,吴冷西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他曾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大使,在推动中美建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教育贡献:晚年回到中央党校工作,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政治理论人才。
造句
- 吴老先生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泰斗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对外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在吴冷西大使的努力下,中美之间的长期对抗最终得以缓和,为两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虽然已年逾九旬,但吴冷西先生仍笔耕不辍,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深度分析文章。
- 中共中央党校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时的吴冷西就以其出色的演讲能力著称于校园内外。
- 吴老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学者,其理论成果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吴
wú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4 姓。
冷
lěng
1 温度低,与“热”相对:~天。~藏。~冻。~涩。~飕飕。2 寂静,不热闹:~落。~寂。~静。~清。3 生僻,少见的:~僻。~字。4 不热情,不温和:~遇。~淡。~峻。~漠。~嘲热讽。~若冰霜。~酷无情。5 不受欢迎的,没有人过问的:~货。~门儿。6 突然,意料以外的:~然。~不防。~枪。~战。7 姓。
西
xī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