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杜宰相的拼音、解释、组词

杖杜宰相的简介:

zhàng dù zǎi xiāng/xiàng
1.《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 AI解释

杖杜宰相》这个词语本身似乎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典故或成语,可能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根据您的描述,“杖”通常指用棍棒打,“杜宰相”可以理解为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杜甫的父亲杜鸿渐,曾任宰相一职。不过,“杖杜宰相”的意思不明确,可能是需要具体情境来解释。

如果假设这个词语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特定情景中的说法,可能指的是某人用棍棒打了担任宰相职位的人(这里特指杜鸿渐)。但请注意这种表达方式并不常见,且在正式语境中可能会引起误解或混淆。因此,我将尝试根据这一假设给出一些解释和造句。

解释

如果“杖杜宰相”是指一种对宰相的惩罚行为,那么它可能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内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但具体含义还需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造句(基于上述假设)

  1. 那个时代,皇帝对宰相不满,最终决定亲自“杖杜宰相”以示惩戒。
  2. 在唐玄宗年间,宰相杜鸿渐因政绩不彰而被大臣们联名上书要求“杖杜宰相”,以警示其他官员。
  3. 由于杜鸿渐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不佳,“杖杜宰相”的呼声开始出现。
  4. 历史上某位皇帝对宰相不满,意图采取措施,甚至有传言称将要“杖杜宰相”来展示他的权威。
  5. 尽管“杖杜宰相”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具体事实却很少有人能详细考证。

请注意,以上解释和造句是基于一种假设构建的场景,并非出自真实历史事件。在正式或学术写作中,建议使用标准的历史术语或成语以确保准确性和专业性。如果有更多关于这个词语的具体背景信息或者来源,请提供,以便进行更精确的解读。

分词解释

zhàng

1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拐~。2 泛指棍棒:擀面~。禅~。3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脊。4 古同“仗”,恃,凭倚。

1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2 阻塞(sè),堵塞(sè):~绝。~塞(sè)。~门谢客,防微~渐。3 〔~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4 姓:~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zǎi

1 杀牲畜:~杀。屠~。~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2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有的地区称“斩”)。3 古代官名:~相(xiàng )。~辅。太~。~官。4 主管、主持:主~。~制。

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