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役的拼音、解释、组词
力役的简介:
lì yì
1.以武力征伐。 2.劳役。 3.征用民力。 4.服役;干体力活。
1.以武力征伐。 2.劳役。 3.征用民力。 4.服役;干体力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武力征伐。《谷梁传.僖公十九年》:「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2. 劳役。
3. 征用民力。《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是时民患上力役,解于公田。」
《力役》这一术语通常出现在古代中国文献中,指的是国家或统治者强制人们从事劳役的情况。这种劳役可能包括筑堤、修路、建城等公共工程,或者是农业劳动等其他形式的体力工作。在古代社会,力役是维持国家运作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详细解释
- 定义:在古代中国,力役是指政府通过法令强制人们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行为或状态。
- 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筑城、修路、开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维护;以及为重大节日庆典而进行的装饰和布置工作。
- 目的:这些劳役既是为了完成国家建设项目,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平定叛乱等。
造句
-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地位的措施,《力役》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
- 汉代时期,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力役》使得大量的农民参与到修建堤坝、灌溉系统等工程中去。
- 隋朝为准备开凿大运河而进行了广泛的《力役》,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动员项目。
- 唐朝前期为了巩固边防,实施了规模宏大的长城修缮工程,《力役》因此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国家行动。
- 宋代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常常会组织大规模的《力役》,如抗洪救灾、修建堤坝等。
这些句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朝代中,《力役》作为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