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公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洋公学的简介:

nán/nā yáng gōng xué
1896年盛宣怀创立于上海。经费来自电报、招商两局。设师范院、外院(即附属小学堂)、中院(即中学堂)、上院(即大学堂)四院。1903年起先后改名为上海商务学堂、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合并为交通大学。

  • AI解释

《南洋公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名词,它是中国在清末新式学堂建设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南洋公学始建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由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倡导,并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其初衷是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当时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详细解释

  • 名称含义:“南洋”通常指的是东南亚地区,而“公学”则意味着这所学校将面向公众开放,招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
  • 办学宗旨:南洋公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以期能够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学校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也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
  • 教育内容与特点:除了传统的文学、史学等文科课程外,还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等理工科目的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南洋公学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

造句

  1. 南洋公学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所先进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南洋公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新型学校之一。
  3. 毕业于南洋公学的学生们后来大多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4. 南洋公学不仅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其科学精神和开放理念也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今天参观南洋公学旧址,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曾经作为一所先进学校所具有的学术氛围与历史价值。

分词解释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

yáng

1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2 广大,众多,丰盛:~溢。~~。3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人。~货。~为中用。4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结合。5 银元:大~。~钱。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