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二因缘的简介:

shí èr yīn yuán
也称“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为一切总的因果循环链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在佛教术语中,又称“十二有支”,是佛教理论中描述生死轮回流转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从“无明”开始,到“老死”结束,涵盖了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整个周期,并且强调了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结果。《十二因缘》不仅揭示了苦的原因和本质,还为理解如何终止轮回提供了路径。

详细解释

  1. 无明:指无知或缺乏智慧的状态。
  2. :由无明产生的欲望、行为与思想。
  3. :意识或灵魂的流转。
  4. 名色:心和物的存在形式。
  5.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通过五根(眼、耳、鼻、舌、身)及第六意识来接触外界。
  6. :指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的过程。
  7. :感受,包括快乐、痛苦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8. :对六入的贪欲和喜爱。
  9. :抓住并保持所喜好的对象。
  10. :拥有或蕴藏的意思,指因果报应。
  11. :新的生命开始。
  12. 老死:生命的结束。

造句

  1. 在佛教中,《十二因缘》是一种深刻阐述轮回与解脱之道的重要理论。
  2. 修行者通过理解《十二因缘》,寻求超越生死的智慧之路。
  3. 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十二因缘》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无明产生行,进而导致识、名色等一系列流转。
  4. 为了摆脱轮回,《十二因缘》指出我们要从“爱”和“取”开始转变观念。
  5. 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十二因缘》,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

分词解释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yīn

1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2 理由:~为(wèi)。~而。3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yuán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4 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