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鬟的拼音、解释、组词
双鬟的简介:
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 2.借指少女。 3.指婢女。 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女童于头的两侧梳双发髻,因此以双鬟作为女童的代称。唐.白居易〈续古诗〉一○首之五:「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清.吴梅〈临江仙.短衣羸马边尘紧〉词:「新词琢就付双鬟。紫箫声里,但看六朝山。」
词语详解
双鬟(shuāng huán)
“双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指代少女,尤其是在描写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少女形象时较为常见。这个词汇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 词义解释:
- “鬟”在古汉语中有发髻、环形发型的意思。
-
“双鬟”则是形容两个侧分的发髻或两束环状的头发,这是古代少女常见的发型之一。
-
使用背景: 古代汉族女性在未出嫁之前,常常将头发扎成两侧各一的小发髻(即双鬟),这种形象往往用来表现她们纯真、青春和美好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双鬟”也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纯洁无暇的少女情怀。
造句
-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晴雯虽瘦,却有一副好身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双鬟”,但类似的描写常常用来形容具有“双鬟”形象的少女。
-
在古代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双鬟”形容美丽的少女:“双鬟初学弄瑶琴,小袖轻衫淡抹金。” 诗句刻画了一个正在学习弹奏古筝的少女形象。
-
《唐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在这里,“双鬟”并未具体出现,但它可能隐含在对少女的思念中。
-
“双鬟立于窗前,手中轻抚着一缕青丝,似乎在等待某个人的到来。” 这种描写常用于小说或散文中,营造出一种静谧又富有诗意的画面感。
-
**“每当秋风微凉,她总是喜欢站在园中的柳树下,双鬟低垂,裙带轻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她的周围变得温柔起来。” 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画面感的场景中。
以上这些句子都利用了“双鬟”这一形象,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