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私斗,怯于公愤的拼音、解释、组词

勇于私斗,怯于公愤的简介:

yǒng yú sī dòu,qiè yú gōng fèn
私:私利;怯:畏缩。为了争取个人私利很勇敢,为了大家的利益在行动上则畏缩不前。

  • AI解释

勇于私斗,怯于公愤》这句话在中文语境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私人恩怨或小矛盾时往往敢于争执,但在面对公众利益受损、社会公正受侵的情况时却表现出恐惧和退缩的态度。这种现象反映了某些人在处理个人关系时的勇气与在公共事务中的胆怯之间的反差。

详细解释

  • 勇于私斗:意味着在涉及个人之间的小矛盾或私人恩怨时,人们敢于进行争论甚至争执。
  • 怯于公愤:指的是当面对公众利益受损或者普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时,人们往往表现出畏惧或回避的态度,不愿意发声或者行动。

这种心理和行为模式可能源于对社会规范、传统观念的遵循,或是对潜在冲突、后果的担忧。它也可能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中的双重标准——在处理个人关系上采取强硬态度,而在公共事务中却显得软弱无力。

造句

  1. 在这次公司内部的小型争执中,他表现得非常强势,但面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失误时,他却选择沉默。
  2. 尽管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谴责网络暴力,但在朋友之间发生口角时,他却总是选择避开是非。
  3. 由于害怕被孤立或受到报复,在公共场所遇到欺凌行为时,很多人宁愿装作视而不见,也不愿出面干预。
  4. 虽然他平时喜欢批评政府的不公政策,但当自己的个人利益受损时,他反而会选择妥协。
  5. 在小区业主群里讨论共同的问题如物业费用增加等公共议题时,一些居民往往选择沉默;但在邻里间的小摩擦上却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例子展示了这句话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且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原因。

分词解释

yǒng

1 有胆量,敢做:~敢。~毅。~气。~士。英~。奋~。2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劲~。募~。3 姓。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

1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情。~营。~欲。2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自。~刑。~货。走~。~生子。3 暗地里:~议。~奔。隐~。窃窃~语。

dǒu,dòu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2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3 形容事物之大:~胆。4 形容事物之小:~室。5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6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7 圆形的指纹:~箕。~纹。8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9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10 古同“陡”,突然。

qiè

1 胆小,没勇气:~场。~懦。~弱。~步。~阵。羞~。2 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露~。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fèn

1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悱(郁闷)。~慨。~怒。~然。悲~。激~。~恚。公~。义~填膺。~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