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èr shí sì jié qì
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1.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一年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分为24段,每段约15天左右。每个节气反映了自然界中的特定现象或气候条件,不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详细解释

  • 立春:春季的开始,标志着气温逐渐回暖。
  • 雨水:春天的第一场雨,是播种的好时机。
  • 惊蛰:大地开始解冻,动物冬眠后苏醒。
  • 春分:昼夜等长的日子,春意盎然。
  • 清明: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时节,还标志着气候转暖,万物复苏。
  • 谷雨:降雨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接着是夏季: - 立夏:正式进入夏季。 - 小满:麦粒开始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 - 芒种:田间作物需要及时收割和播种。

秋季有: - 立秋:标志着从炎热的夏天向秋天过渡。 - 处暑: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

冬季包括: - 立冬:正式进入冬天。 - 大雪:降雪量增加。

造句

  1. 农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播种和收获的时间,确保农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2. 在清明时节,家人们会一起前往祖坟进行祭扫活动,缅怀逝去的亲人。
  3. 立春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迎春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 芒种时分,农民们正在田间辛勤地收割麦子和播种水稻,确保不误农时。
  5. 处暑过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意味着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

1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2 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3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4 鼻子闻到的味:~味。臭~。5 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6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 )。忍~吞声。7 欺压:受~。8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9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10 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