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余子的简介:

yú zǐ
1.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馀皆为羡卒﹐称"余子"。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 4.犹后代。 5.官名。 6.其馀的人。 7.谓劫馀之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其余的人。《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祢衡传》:「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2. 后备人员。古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其余都为羡卒,称为「余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

3. 弱龄未壮之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余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读。通常,“余”指的是“剩余”的意思,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或称呼方式,在这里可能被误解了。“余子”一词可能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来理解。

解释

如果“余子”是指古代文言文中使用的词语,其中的“子”指的是男性个体,并且在某种特定场合下,“余子”是对自己或其他某一群体成员的一种谦称或尊称。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通常可以理解为“我等”、“我们这些普通人”、“其他的某某人”的意思。

造句

  1.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2. “昔先贤云,余子皆可为圣人之师。”

    • 解释:从前的贤哲说过,我们这些人也可以成为圣人的老师。
  3. 比喻普通民众或普通人:

  4. 他虽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里,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余子”。

  5. 谦称自己:

  6. 在与他人交流时,如果想表达谦逊的态度,可以使用“余子”,例如:“若非余子所为,哪有如此成就?”

  7. 描述一个群体中的普通成员:

  8. 这场庆典上聚集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余子们。

  9. 用于表示泛指某一群体中的一般成员:

  10. 在古代战场上,余子是那些冲锋陷阵、保卫家园的普通士兵。

请注意,“余子”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如果“余子”一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献或古文作品中,请结合具体上下文进行理解。

分词解释

1 文言代词,我:“~将老”。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4 后:“劳动之~,欢歌笑语。”5 农历四月的别称。6 姓。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