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杀胜残的拼音、解释、组词

去杀胜残的简介:

qù shā shèng cán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德教感化残暴的人,使不再为恶,便可以省去刑杀。见胜残去杀条。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

1. 以德教感化残暴的人,使不再为恶,便可以省去刑杀。参见「胜残去杀」条。《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

经仔细查阅,我发现"去杀胜残"并非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常用词汇,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是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偏差。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表达。“去杀”一般指去除或者消灭某事物,而“胜残”通常指的是教育感化、转化那些原本有恶行的人,使他们弃恶从善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推测,“去杀胜残”的意思可能是:通过教育和感化的方式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和人的改造,而不是直接采取暴力手段。这一概念在古代的社会治理思想中常被提及,强调了教化与武力并用的思想。

造句

  1.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更倾向于采用去杀胜残的方法,即通过教育、法律等方式来减少犯罪行为,而不会轻易诉诸暴力。
  2. 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去杀胜残,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影响和走上正轨。
  3. 警方在处理一些小规模冲突时,往往会倾向于去杀胜残的方式,通过调解与教育而非直接逮捕来解决问题。
  4. 他主张社会应当推广以德治国的理念,即强调去杀胜残的方法,用仁爱和法律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社会风气。
  5. 在处理家庭纠纷中,专业人士推荐采用去杀胜残的策略,即运用心理咨询和沟通技巧来解决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对抗方式。

如果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文献中的引用,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行更准确的理解与解释。

分词解释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2 距离,差别:相~不远。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4 除掉,减掉:~掉。~皮。~势(①阉割;②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8 汉语四声之一:~声(①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②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shā

1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生。~敌。~鸡取卵。~一儆百。2 战斗,搏斗:~出重围。3 消减:~风景。4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了眼睛。5 收束:~价。~尾。6 勒紧,扣紧:~车。7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人。恨~。

shèng

1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2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3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4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5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任。不~其烦。6 尽(旧读shēng ):不~感激。

cán

1 害,毁坏:~害。摧~。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3 凶恶:~忍。~酷。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