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会盟碑的拼音、解释、组词
唐蕃会盟碑的简介:
táng bō huì méng bēi
1.碑名。吐蕃碑刻。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在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碑上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唐蕃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是汉、藏两族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
1.碑名。吐蕃碑刻。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在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碑上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唐蕃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是汉、藏两族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
- AI解释
《唐蕃会盟碑》的详细解释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二主会盟碑”或“大和会盟碑”,是公元823年(唐朝元和八年、吐蕃赤德祖赞时期)由唐朝与吐蕃(藏族)两国签订友好条约后共同立于拉萨的石碑。这块碑刻不仅记录了双方的友好关系,还象征着唐蕃间和平共处的愿望。
碑文详细记载了唐朝皇帝李长庚(即宪宗)和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间的盟约内容。它强调了双方加强团结、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并预示了长期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景。《唐蕃会盟碑》作为中藏友好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5个造句
- 这块《唐蕃会盟碑》不仅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 博物馆展出了许多文物,《唐蕃会盟碑》就是其中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 唐蕃会盟碑上的文字记录了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和平的关系,见证了历史上的民族团结。
- 学者们通过研究《唐蕃会盟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 今天,在拉萨依然可以看到《唐蕃会盟碑》的复制品,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当前和谐的社会环境。
分词解释
唐
táng
1 夸大,虚夸:荒~。~大无验。2 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3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4 朝代名:~代。~诗。~僧。~人。~三彩。后~。5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6 古同“螗”,指蝉。7 姓。
会
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盟
méng
1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军。~友。同~国。~约。山~海誓。2 指结拜弟兄:~兄。~弟。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4 发(誓):~誓。
碑
bēi
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石~。丰~。墓~。口~。~文。~碣。~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拓(tà )。~帖。~林。里程~(a.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b.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作为象征或标志的大事)。有口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