螲蟷的拼音、解释、组词

螲蟷的简介:

dié/zhì dāng
1.一种生活于地下的小蜘蛛。又名颠当﹑蛈蜴。体黑褐色。筑穴于土中﹐呈圆筒形﹐内部满布蛛丝﹐穴口有圆盖﹐可以开闭﹐伺小虫经过﹐即翻盖捕捉。遇敌害﹐则闭盖躲避。

  • AI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螲蟷”并非一个常见词汇,通常来说它不是一个正式或标准的汉字组合。不过,在一些古籍文献中,有时会提到“螲蟷”,其多指的是蝼蛄的一种俗称或者相关的描述。蝼蛄是一种昆虫,常在夜间出来活动,以土壤为食。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螲”和“蟷”是古代对蝼蛄的不同称呼。
  • 形态特征:通常体色为褐色或黑色,有翅膀但不常用飞行,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 生态习性:夜间活动频繁,能破坏农作物根部。

造句

  1. 古人常在农书中提到“螲蟷”,提醒农民注意其对作物的危害。
  2.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将蝼蛄称为“螲蟷”来描绘夜晚的田野景象。
  3. 祖父常说:“别小看这小小的螲蟷,它可是农田的大害虫。”
  4. 《庄子》一书中提到,“螲蟷藏于土下,春暖而出,夏热而入,循环不息,此乃自然之理也。”
  5. “到了初夏的夜晚,萤火虫与螲蟷共同构成了乡间最动人的景致。”

需要注意的是,“螲蟷”这一词汇并不像“蝼蛄”那样广为人知或被频繁使用,在现代语言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和造句是基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进行的演绎和拓展,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准确表达。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