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起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安庆起义的简介:

ān qìng qǐ yì
清末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1907年光复会首领徐锡麟任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约秋瑾在浙皖同时起义。在学堂毕业典礼时,徐拔枪击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百余人起义,同清军展开激战。后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就义。(2)1908年清军在安徽太湖会操。革命党人熊成基等乘机策动马步炮营合攻安庆。后因清军兵舰炮击,起义军弹尽援绝,终于失败。

  • AI解释

《安庆起义》,全称为“安庆新军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发生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6日。这次起义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组织策划的,在以吴先湘为首的同盟会员指挥下,主要由驻扎在安徽安庆的新军成员参与。

详细解释

  • 背景:清末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响应的起义接踵而至。
  • 策划与行动:这次起义由孙中山、黄兴领导,在同盟会内部精心策划,并得到一些新军官兵的支持。起义的目标主要是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共和政体。
  • 过程及结果:10月16日傍晚,起义开始,但因准备不足,加之清军的抵抗,未能成功占领安庆。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它作为武昌起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对全国革命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造句

  1. 安庆起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历史学家对于安庆起义的研究一直未停歇过,试图从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不能忘记安庆起义这一光辉篇章。
  4. 每当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都会提到安庆起义中的英雄事迹。
  5. 通过研究安庆起义的历史文献和遗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安庆起义》作为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还体现了其对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

qìng

1 祝贺:~贺。~祝。~幸。~典。~功。2 可祝贺的事:国~。大~。3 姓。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