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楚白莲教起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川楚白莲教起义的简介:

chuān chǔ bái lián jiào/jiāo qǐ yì
清代四川、湖北农民起义。乾隆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无地农民流入川、鄂两省边界地区,在白莲教的组织下,于1796年先后发动起义。次年会师于四川,众达数十万人,多次击败清军,坚持斗争达九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AI解释

《川楚白莲教起义》是指发生在中国四川和湖北两地的以白莲教为名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主要由民间信仰与反清情绪交织而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民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详细解释

  • 背景:清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赋税加重和社会动荡加剧,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白莲教作为一种融合了民间宗教色彩和政治诉求的秘密会社,在四川、湖北等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组织性和反清意识的社会力量。
  • 事件:1796年(乾隆五十年),川楚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波及范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最终因朝廷镇压而告终。虽然未能推翻清朝统治,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历史意义:这是一次具有典型特点和深远影响的农民起义事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造句

  1. 这场川楚白莲教起义是清代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2. 川楚白莲教起义之所以能够席卷大半个中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官府腐败无能。
  3. 研究川楚白莲教起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民间信仰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4. 虽然川楚白莲教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为中国现代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5. 通过分析川楚白莲教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变革需求。

分词解释

chuān

1 河流:名山大~。~流不息。2 平原,平地:平~。米粮~。3 〔~资〕旅费。4 特指中国四川省:~剧。~菜。~贝。

chǔ

1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2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3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4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5 痛苦:苦~。痛~。凄~。酸~。6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7 姓。

bái

1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色。~米。2 明亮:~昼。~日做梦。3 清楚:明~。不~之冤。4 纯洁:一生清~。~璧无瑕。5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卷。6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忙。~说。7 没有付出代价的:~吃~喝。8 陈述:自~。道~(亦称“说白”、“白口”)。9 与文言相对:~话文。10 告语:告~(对公众的通知)。11 丧事:红~喜事(婚事和丧事)。12 把字写错或读错:~字(别字)。13 政治上反动的:~匪。~军。1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剧。15 姓。

lián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亦称“荷”、“芙蓉”、“芙蕖”、“菡萏”):~藕。~房(❶莲蓬;❷指僧人的居室)。~座(❶莲花的底部;❷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为莲花形而得名)。

jiào,jiāo

1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2 使,令:风能~船走。3 指“宗教”:~士。~主。~皇。~堂。4 姓。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