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障的拼音、解释、组词

烦恼障的简介:

fán nǎo zhàng
1.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相对。

  • AI解释

《烦恼障》,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术语,主要涉及人类心灵中的障碍。它源自梵文“Klesa”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汉语中被翻译或引申为“烦恼”的概念。佛教认为,烦恼是由对世间的错误认知引发的,是众生轮回不息、苦海无边的根本原因。烦恼障主要包括贪欲、嗔恨、痴愚、慢心、疑虑等负面情绪与心态。

详细解释

  1. 贪欲:指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享乐无节制地追求。
  2. 嗔恨:是指因不满或伤害而产生的愤怒和怨恨。
  3. 痴愚:包括了无知、迷惑,是由于缺乏智慧而产生的错误认知。
  4. 慢心:是对自己的过度自满或者对他人轻视的傲慢态度。
  5. 疑虑:是对佛法、因果律或修行方法等产生怀疑的态度。

这些烦恼障不仅限制个体的精神成长,也是导致痛苦和不快乐的主要因素。佛教强调通过正念、智慧以及慈悲心去克服这些障碍,并追求觉悟与解脱。

造句

  1. 尽管他在物质上已经很富足了,但内心的贪欲仍旧让他感到极大的烦恼。
  2. 在与朋友的争执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嗔恨和怨恨只会让双方关系恶化。
  3. 长期以来对智慧的追求使他逐渐摆脱了痴愚,开始以更加理智的方式看待问题。
  4. 过分骄傲的态度不仅损害了与同事的关系,也让他失去了谦逊的心境。
  5. 疑虑是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障碍,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克服它。

分词解释

fán

1 苦闷,急躁:~躁。~乱。~恼。~闷。~郁。心~意乱。2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絮。~琐。~冗。~文。麻~。3 搅扰:~扰。~嚣。4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nǎo

1 发怒,怨恨:~恨。~火。2 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

zhàng

1 阻隔,遮挡:~蔽。~翳。~碍。故~。~眼法。一叶~目,不见泰山。2 中国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列亭,至庐朐”。3 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4 古同“ 幛 ”,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