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借的拼音、解释、组词

通借的简介:

tōng/tòng jiè
1.互相借用。 2.犹通假。

  • AI解释

通借》,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特指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甲字借用乙字(即“借字”)来表达某个意思,并且这种借字方式在某一时代或地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这里的“通”意为普遍、通用的意思。

在具体运用上,“通借”是指通过借用另一个词形的汉字,来表示原本不具备该含义的另一概念。这种方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造词和表义方法的独特性与灵活性,也是研究古汉语时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通借”的概念及其用法,以下是五个包含“通借”现象的例子句子:

  1.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字是借用了原意为不轻易说话的意思来表达君子在言语上要谨慎、不多话。

  2. 古代文人常以“白发三千丈”来形容年老,这里的“白发”借用其视觉形象,实际上所指的是人的年龄和经历的岁月之长。

  3. 《红楼梦》中有句:“黛玉病中思虑过重,渐有‘千金买骨’之意。”此句借用了“买骨”的典故来表达黛玉因担忧自己病情加重而产生想要花大钱去寻访名医的心愿。实际上,“买骨”出自《战国策》,原意是指用高价买得千里马的骨头,比喻不惜重金以求人才或机会。

  4. 在古代,“三顾茅”中的“顾”,原本的意思是看、照顾。在此句中借用此字表示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体现了其对人才的敬重与诚意。

  5.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里的“驷马”,并非指真正的四匹马拉车,而是借用了古代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典故来强调说话后难以更改的意思。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古代汉语中通过借用字义或词汇的方式表达不同意思的丰富性。

分词解释

tōng

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2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3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4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5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jiè

1 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用。~阅。~账。~据。~条。2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钱给人。3 假托:~口。~端。~故。~代。~景。~喻。~题发挥。4 依靠:凭~。~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