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文经武的拼音、解释、组词
秉文经武的简介:
bǐng wén jīng wǔ
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 AI解释
词语“秉文经武”出自中国古代文献,字面意思为“掌握或具备文学与军事才能”。其中,“秉”有掌握、运用之意;“文”,指的是文化、学问,尤其是指治理国家所需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经武”,则指练兵、治军,即处理军队事务和提高军事技能。综合起来看,“秉文经武”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详细解释
- 秉:持守、掌握。
- 文:文学和文化知识,指治国理政所需的学问。
- 经武:治军、练兵,即处理与军事相关事务的能力。
“秉文经武”这个词语更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既有深厚学识又精通军事的人士。这类人能够在和平时期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治国平天下,在战时则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抵御外敌入侵或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高度要求。
造句
- 古代的明君贤臣往往都力求做到“秉文经武”,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 在历史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角色,他们既能挥毫泼墨,又能骑马射箭,这就是所谓的“秉文经武”。
- 他不仅学富五车,诗书满腹,还能指挥千军万马,真可谓“秉文经武”的典范。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那些能够做到“秉文经武”的人往往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受到拥戴。
- 作为一名成功的将领,除了要有勇猛的战斗精神外,还需要有深厚的学问作为支撑,这才是真正的“秉文经武”。
分词解释
秉
bǐng
1 拿着,持:~烛。2 掌握、主持:~正。~公。3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4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经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