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十二子的简介:
qī shí èr zǐ
1.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
1.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
- AI解释
《七十二子》的详细解释
“七十二子”这一术语在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它主要与儒家学派有关。该词汇源于《庄子·天下篇》,是对先秦时期诸多学说流派的一个概括描述。
-
起源:“七十二子”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庄子·天下篇》列举了先秦诸子百家中的72位学者,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概述和评价,意在展示当时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
范围和意义:“七十二子”不仅限于儒家学派,而是涵盖了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包括但不限于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代表了那个时代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和社会主张。
-
代表性人物及思想:虽然具体的72人名单并未完全明确,但书中提到的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是其中较为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用途:“七十二子”通常被用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
造句
- “历史上,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七十二子’的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
- 在《庄子·天下篇》中,“七十二子”被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主张与贡献。
- 古代学者常常提及“七十二子”,以此来强调那个时代学术繁荣的景象。
- “七十二子”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我们可以从“七十二子”中看出先秦时期各种学说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进而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分词解释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十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二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