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求瑕的拼音、解释、组词

披毛求瑕的简介:

pī máo qiú xiá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同“披毛求疵”。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

2.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源,提供参考。 #《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1>,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2>;不逆3>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4>,不洗垢而察难知5>。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注解〕 (1) 法术:战国时代法家所谓「法」与「术」的合称,亦可统指法家的学术。法,指国家规定赏罚的律令。术,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方法、策略。 (2) 权衡:称量轻重的工具。比喻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权,秤锤。衡,秤杆。 (3) 逆:违背、不顺从。 (4) 疵:毛病、缺点。 (5) 洗垢察难知:洗净污垢后,再细察难知的痕迹。义犹「吹毛求疵」、「洗垢求瘢」。〔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慎子》逸文

3.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韩非,战国时韩国的宗室公子,是当时先秦诸子学派里,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君王治理国家须结合法、术、势三者。《韩非子.大体》指出识大体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迷惑己心,也不会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劳神。韩非认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认为古时能执守大体的君王,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用分明的赏罚来奖善惩恶,用客观的标准来评量事物的轻重大小;不违反天理,不伤害人性;也不在细微的地方刻意寻找缺点和毛病。后来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变成「吹毛求疵」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实际上,"披毛求瑕"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惯用语。根据字面意思,“披”意为拨开、检视;“毛”可能指细微之处;“求瑕”则是寻找瑕疵的意思。“披毛求瑕”的字面意思是仔细检查动物身上的毛发以寻找微小的瑕疵,但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达或用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理解上的偏差。

如果这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或者是一个创造性的描述,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以便准确理解和解释。基于此词语结构和字面意义进行推测性解读的话,可以理解为“仔细寻找微小错误或缺点”的意思。这个释义并非传统用法,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以下是根据推测意义构建的五个例句:

  1. 小明在审查报告时非常认真,可以说是披毛求瑕,哪怕是最细微的小问题也不放过。
  2. 为了做出完美的画作,艺术家对每一笔都仔细考量,真可谓是在细节中披毛求瑕
  3. 在项目验收阶段,团队负责人强调了要披毛求瑕,确保每个环节都没有疏漏。
  4. 编辑在审稿时非常细致入微,可以说是披毛求瑕,任何小错误都被他敏锐地发现了。
  5. 他在整理古籍的时候,对待每一个字都像在披毛求瑕一般仔细,力求还原原文的准确性。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基于推测性解释创建的,并非实际存在的成语或惯用语。

分词解释

1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2 穿戴:~挂。~甲。3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4 劈开,裂开:竹竿~了。

máo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5 不是纯净的:~利。~重。6 行动急躁:~躁。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8 小:~病。~孩子。~~雨。9 货币贬值:钱~了。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11 姓。

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