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塾的拼音、解释、组词
门塾的简介:
mén shú
1.指闾门两侧之堂,为乡里教化之所。 2.家塾。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
1.指闾门两侧之堂,为乡里教化之所。 2.家塾。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家塾。周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闾巷门旁设有家塾,故称为「门塾」。
《门塾》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特指私设于家中的小型教育机构,通常由一位或几位老师负责教授学生。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不同,规模较小且往往更加灵活自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重视教育,但受制于条件限制,并非所有家庭都能送孩子进入官方设立的学校学习。在这种背景下,“门塾”作为一种私塾的形式应运而生。
- 功能作用:门塾除了教授基本的文史知识外,还承担着传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多重社会教育功能。
- 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再加上《左传》)、三字经、百家姓等。
- 教育形式:多为一对一或小班教学,强调个别化教育与耐心教导。
造句:
- 古代文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门塾的培养,像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在父亲的私人学堂中受到了良好的诗学熏陶。
- 他家世代书香,自幼在门塾之中习得诗词歌赋,深受古籍经典影响,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学者。
- 虽然现代教育体制已经相当完善,但在一些家庭和社区仍能见到“门塾”式的教学场景,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 某些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等也曾在门塾中传授,通过这种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在古代,很多士人青年正是在这样的门塾里埋头苦读,最终走上仕途或成为文坛上的佼佼者。
分词解释
门
mén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3 途径,诀窍:~径。~道儿。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7 量词:一~大炮。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