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友的拼音、解释、组词
莫逆之友的简介:
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
2. 此处所列为「莫逆之交」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1>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2>,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3>于心,遂相与为友。 〔注解〕 (1)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庄子》一书中虚拟的四位人物。 (2) 尻:音ㄎㄠ,臀部。 (3) 莫逆:无所违逆。
3. 此处所列为「莫逆之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庄子》一书中对生命的认识有许多阐述。例如在〈大宗师〉一文里,记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四人,互相谈论道:「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背脊,将『死』当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谁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为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结果四个人都心领意会于生命来自于无而至于有,最后又归于死亡─即无。因而四人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结为至交好友。后来「莫逆之交」这句成语,就从原文「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
1. 彼此心意相通,情谊深厚的要好朋友。语本《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周书.卷三七.张轨传》:「轨少好学,志识开朗,初在洛阳,家贫,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也作「莫逆交」、「莫逆之交」。
《莫逆之友》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用来形容关系极为亲密,彼此之间心意相通、毫无隔阂的朋友。"莫逆"原意是“没有违背”,在这里引申为没有任何违逆或障碍的友谊,表达了朋友间心灵上的契合和默契。
详细解释: 1. 莫逆之友中的“莫”在古代汉语中常有否定意义,表示不、无;“逆”在此处可以理解为违背或违逆; 2. 合在一起,“莫逆之友”即指两人的友谊是没有任何违逆之处的。
成语强调的是友谊中的一种纯粹性和深刻性,特别突出了两人之间能够彼此心照不宣、默契一致的关系特征。它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追求心灵相通、精神自由的思想。
造句示例:
- 他与老友之间的关系早已达到了莫逆之友的境界。
- 这对莫逆之友在困难面前依然能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
- 自从他们结为莫逆之友以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
- 莫逆之友之间不需要多言,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彼此的心意。
- 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最珍贵的是那份与莫逆之友共度的时光。
分词解释
mò,mù
1 不要:~哭。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4 古同“漠”,广大。5 姓。nì
1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2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3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4 迎接:~旅(旅店)。5 预先:~料(预料)。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yǒu
1 彼此有交情的人:朋~。~谊。~情。2 有亲近和睦关系的:~邦。~邻。3 相好,互相亲爱:~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