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舍的拼音、解释、组词
外舍的简介:
wài shè/shě
1.在外住宿。 2.外戚。 3.古以小学为外舍。
1.在外住宿。 2.外戚。 3.古以小学为外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居宿在外。《管子.戒》:「桓公外舍,而不鼎馈。」
2. 外戚。《北史.卷一四.后妃传下.齐武明皇后娄氏传》:「后高明严断,雅遵俭约,往来外舍,侍从不过十人。」
3. 小学。《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4. 宋代太学三舍之一。初入学为外舍,由外舍而升内舍,由内舍而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5. 妻妾。《宋史.卷三二○.张存传》:「兄弟,手足也;妻妾,外舍人耳。奈何先外人而后手足乎?」
词语“外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学生居住的地方,与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有关。这里的“舍”可以理解为宿舍或住所的意思。“外舍”的学生通常是指那些没有住在学校附近或者不能寄宿的学生,他们需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的私塾和书院中,“内舍”指住校学生的寝室区域,而“外舍”则是指不住在校内的学生的居住地。这反映了古代教育机构对不同学生的生活安排有所区分。
- 社会功能:在外舍居住的学生往往需要自行解决吃饭、生活等事宜,这些也成为了当时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交和经济活动空间。
造句
- 在古代私塾中,有的学生住在学校附近或直接住校,而有的则因为家远或者家庭条件限制,不得不选择外舍的生活方式。
- 外舍的学生往往需要自己安排一日三餐,有时还会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去。
- 小明作为外舍生,每天都要在课余时间回家吃饭和休息,这让他既感到便利又觉得孤独。
- 老师对内舍与外舍学生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差异。
- 在明清时期的书院里,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要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在外舍期间自己解决饮食起居问题。
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外舍”在古代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情况。
分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