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的拼音、解释、组词
垂拱的简介:
chuí gǒng
垂衣拱手,谓不动手,不做什么事:垂拱而治。
垂衣拱手,谓不动手,不做什么事:垂拱而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双手重叠在一起而下垂,以示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
2. 垂衣拱手,不亲理专务。多指帝王的无为而治。《书经.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重拱而天下治。」《文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雍容垂拱,永永万年。」
3. 形容无事可做。汉.贾谊〈旱云赋〉:「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事兮,释其鉏耨而下泪。」
4. 形容不费力气。《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吾欲移兵岭北,广收资实,须秦弊燕回,然后垂拱取之。」
5. 唐武后的年号(西元685~688)。
《垂拱》,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政治术语。它的本义是指皇帝把施政的大权下放到百官,自己则高居深宫,少理朝政。这里的“垂”,意为悬挂;“拱”,这里引申为拱手,即以双手合抱之状表示恭敬或敬礼的意思。“垂拱而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皇帝治理国家不劳而获、天下太平的景象。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垂拱而治”最早由唐代著名宰相魏征提出,他在《群臣行状》中用“天子垂拱而天下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君主统治状态。
- 含义延伸:除了字面意思外,“垂拱”还可以比喻领导或管理者的放手不管或不作为的状态。在现代,有时也被用来戏谑指某种懒政现象。
造句:
- “如果能施行‘垂拱而治’之策,那么国家将会更加繁荣稳定。”
- 古代有“垂拱无为”之说,意即统治者只需居高临下地监督各项事务,就能让天下太平。
- 这位领导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搞‘垂拱而治’那一套,因此深得民心。
- 在现代社会,“垂拱而治”的理念被用来提醒管理者不应放弃责任,即使在资源丰富、技术成熟的今天,也需积极作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 基层干部应该积极服务群众,而不是坐等群众上门办事的“垂拱而治”作风。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