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声的拼音、解释、组词

下声的简介:

xià shēng
1.低声。

  • AI解释

下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从字面上看,并没有明确表示某种具体事物或概念。然而,在古代汉语中,“下声”是属于古四声分类之一(平、上、去、入),指的是语音的第四种调类。在传统汉语音韵学中,“下声”是指音节以“u”(如“屋”、“木”)或者“ü”结尾,或发音时口腔下部较紧促的声母所形成的语调。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在古代汉语四声音调系统中: - “平声”包括现代普通话中的第一、二声 - “上声”指普通话的第三声(去声) - “去声”则对应于“平声”的降抑或低沉,与现代普通话的第四声相似 - “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仅存于一些方言中

根据这一分类,“下声”主要是描述古代语音的一种特点。

为了帮助理解,下面提供5个包含“下声”的造句。这里使用了将这些字放入诗句或古文中的方式来呈现:

  1. “玉宇琼楼皆入画,幽篁竹径尽成诗。”(意为:美丽的宫殿和园林都像画卷一样美丽,而那幽静的竹林小路则成了诗的源泉。)
  2. 在这句话中,“竹”字属于古代四声分类中的“下声”。

  3. “山雨欲来风满楼,月华如练照长桥。”(此句描述了夜晚的美景和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受。)

  4. 其实这里的“长桥”一词并非严格按照古音四声分类使用。

  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6. 在这句话中,“烟雨”中的“雨”字在古代属于下声

  7.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形象地描述了山间夜雨的景色,以及雨后清晨树木上的水珠。)

  8. 这里的“雨”和“木”等词符合古四声中的“下声”。

  9. “竹篱茅舍映斜阳,晚风轻拂过疏林。”(描述傍晚时分自然风景的美好画面。)

  10. 在这句话中,“轻、拂、疏、林”等字可以归类为古代的下声音节。

以上句子是按照古四声分类来选择词句的例子,并非真实存在的诗句或文言文,只是为了方便理解“下声”的概念而构建。在现代汉语中直接使用“下声”这个词组则较为罕见,通常人们会根据具体语境和发音特点来理解和使用。

分词解释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