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的拼音、解释、组词

一条鞭的简介:

yī tiáo/tiāo biān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去繁就简或事权统一。【例】为了挽救业务危机,总经理决定采取一条鞭的管理方式。

1. 明神宗时,张居正所实行的征税法。将人民应出的租税与力役的折价,并为一条,按亩征收。

2. 比喻去繁就简或事权统一。如:「为了争取荣誉,班长提出一套一条鞭的管理方法。」

一条鞭》是明朝万历年间推行的一项赋税制度改革,主要是将原本复杂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统一为银两征收。这项改革简化了征税过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一些农民负担,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详细解释

  • 背景: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和地方税收混乱,原有的田赋、徭役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 内容:将原来的“一条鞭法”简化为“一条鞭”,即所有的税收都以银两的形式统一征收。同时取消了以往的若干杂税,减少了繁重的手续。
  • 影响:这项改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经济的繁荣。

造句

  1. 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政策旨在简化赋税征收方式,统一银两标准。
  2. 在实施“一条鞭”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官员为了争取支持而进行了调整或变通。
  3. 一条鞭法”之所以能够推行,是因为它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4. 通过实行“一条鞭”,政府有效地减少了税收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5. 尽管“一条鞭”改革带来了便利,但其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

分词解释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tiáo,tiāo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6 量词。

biān

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5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