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露的拼音、解释、组词
恶露的简介:
è/wù/ě/wū lù/lòu
产妇分娩后由子宫排出的余血和浊液。正常情况下,产后二至三周完全排尽。
产妇分娩后由子宫排出的余血和浊液。正常情况下,产后二至三周完全排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上指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
2. 医疗上指妇人产后阴道排出的秽浊液体。包括瘀血、黏液、坏死的子宫内膜等。
《恶露》一词在传统中医中,指的是女性分娩后子宫内残留的血液和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这种排出物通常呈现出暗红色或棕色,可能伴有异味,并且其量和颜色会随时间逐渐减轻直至停止。
详细解释
- 定义:恶露是产后女性子宫内膜剥脱后的分泌物。
- 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即在孕期形成的子宫内膜)、宫颈粘液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细菌和微生物等。
- 排出时间与过程:通常在分娩后几天到几周内,分为三个阶段——血性恶露期、浆液恶露期和白色恶露期。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
- 重要性:正常的恶露对于子宫的恢复至关重要,帮助排除宫腔内的残留物质,减少感染风险。
造句
- 女儿刚生完孩子,医生建议多卧床休息,并密切关注恶露情况的变化。
- 恶露的排出过程是产后女性身体自我修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 那位母亲在恶露期间每天使用卫生巾,注意观察颜色和量的变化。
- 医生叮嘱产妇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恶露排出的过程中。
- 为了促进子宫恢复,医生还建议该产妇适当进行一些轻度活动,同时留意恶露的颜色、量及气味变化。
请注意,上述解释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医学常识。现代医学对此有更详细的分类与处理方法,请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关注产后恢复情况。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