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体诗的拼音、解释、组词

拗体诗的简介:

ào tǐ shī
1.亦省称"拗体"。 2.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凡平仄不依格律的近体诗,称为「拗体诗」。

拗体诗》,又称“拗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诗歌中打破常规平仄和声韵格律的规定,通过使用拗救的手法来调整声调和谐。这种写作手法常常用于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等短小精悍的诗歌体裁中,目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上的创新与变化。

拗体诗的特点

  1. 平仄不规整:相比于标准的律诗,拗体诗在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上更加灵活。
  2. 运用拗救手法:通过改变下一句或同一联中的其他诗句的平仄来弥补前一句的“拗”(即不符合常规格律)现象,以达到音韵和谐的目的。

造句实例

  1. 在这寂静之夜,/独坐听风声。(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代替了应为仄声的位置)
  2. 明月照孤舟,/思绪随水流。(第二句第三、四字均使用了拗的位置)
  3. 飞鸟掠过天际远,/长歌当哭酒千巡。(两联中都运用了拗救的手法以求韵律上的变化和情感表达的深沉)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首句第二、五字拗,次句第三、六字拗)
  5. 花落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情未了。(首句第四、五字拗,次句第一、四字拗)

说明

以上句子只是对拗体诗特点的一种简单示例,并非严格遵循某种具体的规则或标准。实际创作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独特手法。

分词解释

ǎo,ào,niù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shī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