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屯田制的简介:

tún tián zhì
中国古代利用农民、士兵或商人开垦荒废土地,解决军粮、税粮的制度。始于西汉边塞屯田,三国时曹操实行较完备的屯田制度,收效极大,唐以后各代对屯田称呼不一,元、明、清各代仍称屯田,明代屯田区域最广,清代时屯田渐成民田,军屯亦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代以来,政府利用军队或农民垦种土地,征取收成做为军饷的制度。分军屯、民屯、商屯。《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

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制度,主要是在边疆或新开垦的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和军事驻防相结合的措施。其基本模式是通过政府组织农民在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上耕种,以获取粮食、税赋,并同时发挥军事防御的作用。这种制度既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增强了国家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

详细解释

屯田制的具体内容包括: 1.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加国库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守力量。 2. 实施方式:政府会派遣官兵或招募民户前往边疆地区进行耕种,这些士兵或是被派去的官员被称为屯田官。他们不仅从事农业活动,还负责维护该地区的治安和防御。 3. 土地与人口管理:屯田地通常由国家提供种子、农具等基本生产资料,并且会对参与屯田的人口进行合理的安置和管理。

造句

  1.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通过实施屯田制,既保障了蜀汉在北方的粮食供应,又增强了对敌军的压力。
  2. 明朝为了巩固其边疆安全,在北部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政策,不仅成功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还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 清朝初期,政府采纳了前代的经验教训,在东北设立了多个屯田区,这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由于长期实施屯田制,唐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疆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并且有效地防范了外部侵略。
  5. 在宋代,为了应对北方的威胁,朝廷也开始大规模推行屯田政策来确保粮食的安全供应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分词解释

tún,zhūn

1 聚集,储存:~粮。~积。~聚。2 驻军防守:~兵。~垦。~田(驻军开垦田地)。3 村庄:皇姑~。~子(村庄)。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