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茅的拼音、解释、组词

草茅的简介:

cǎo máo
1.亦作"草茆"。亦作"艹茅"。 2.杂草。 3.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 4.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5.比喻鄙陋微贱。 6.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杂草。《楚辞.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2. 闲居不做官的人的谦称。《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

3. 山野乡间。《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草茅,复姓司马。」

草茅》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作对贫民、寒士或隐居之人的代称。它不仅指居住在简陋茅屋中的平民,还往往寄托了文人墨客对于清贫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

详细解释:

  • 出处:这个词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背景,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 象征意义:通常象征着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或是对大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草茅”往往用来形容那些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文人士大夫或普通百姓,他们不以物质享受为追求目标,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 情感色彩:虽然字面上描述的是简陋的生活条件,但在文学表达中常带有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怀。

造句:

  1.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作品《草堂》中有:“平生自许忘形迹,老去犹能饭一杯。共说朝来有风色,已看暮上挂春台。”这里用“草茅”指诗人自己。
  2. 李清照在词作中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通过描绘居住的简陋环境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怀念家乡之情。
  3. 《红楼梦》中有描述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居住条件,虽然富丽堂皇,但他内心深处更向往的是那种草茅生活:“林中静夜听泉声,石上清风伴月明。只愿此生长是客,不论春夏与秋冬。”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4. 在现代汉语中,“草茅”一词有时也被用于谦称自己或形容那些虽然身处平凡岗位但心怀高尚理想的人:“我不过是一个在知识的田野里耕作的草茅学者罢了。”
  5. 小说《白鹿原》中有描述:“那日,他独自漫步于田间小径,望着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青草地,心中不禁感慨:‘人生如此,足矣。’”这句话中用到了“草茅”一词来表达主人公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草茅”这个词不仅仅局限于描述物质条件的简陋,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或文中人物对于自然、恬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分词解释

cǎo

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5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6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7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máo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